首页  >>   院感管理

术后感染的因素要注意

来源:新余市人民医院     作者:新余市人民医院    编辑:新余市人民医院     时间:2016-06-17 09:35:58     浏览:1778

来源:医学界外科频道

 预防术后感染是外科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也必须时刻紧绷无菌观念,尤其是外科的有创性操作要严格按照无菌术相关规定。然而即使在这种层层消毒、严格管控的手术室内完成的手术,手术后感染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部分。术后感染带来一系列问题,或许手术很顺利,但后期出现切口感染轻者增加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重则导致手术最终失败,尤其是涉及假体植入、消化道重建的,感染控制不好,导致毒血症、菌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加快病情进展。

抗生素的运用是外科得以迅猛发展的基础之一,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耐药菌不断产生,对医学界产生很大冲击,很多感染到最后到了无药可用的境地。目前抗生素的使用管控不断加强,明确规定I类切口手术是不允许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这就对外科治疗无菌要求提出了严格要求。各种医疗操作程序在不断优化,对进行侵入性操作的灭菌要求也不断提高,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还有很多是不可控的:患者的原发基础疾病、年龄、手术季节、手术性质、切口暴露时间、围术期用药等因素。

  控制原发基础疾病是基础:

  在外科住院病人中中老年人占据绝大部分,很多患者都有基础疾病免疫力相对较差,尤其是糖尿病、肥胖、高血脂、老慢支等这一系列疾病,可以说是互相促进疾病进展,这类人群出现骨折、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患者机体的营养、免疫状况都不利于术后切口、吻合口的愈合,增加感染机会。2型糖尿病一般都是比较肥胖,皮下脂肪比较厚,肥胖的患者因其脂肪层较厚,手术切口较正常体重或偏瘦体质的患者的深,且术后易出现脂肪液化,污染切口,引起感染;糖尿病本身就是代谢紊乱不利于组织修复,组织液葡萄糖浓度较高是良好的培养基,利于细菌繁殖。年龄较大、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免疫力低,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机会感染的的几率大大增加。伴有原发基础病、年龄较高的人群不仅是患有外科疾病的主体也是术后感染的高危人群。术前应调整患者机体情况,控制基础疾病,调节血糖水平术前准备 :术前空腹血糖水平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 术中处理:加强血糖监测,血糖控制的目标为5.0-11mmol/L。 术后处理: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范围。

  手术性质、切口暴露时间影响大:

  术后感染与手术性质、切口暴露时间、切口类型密切相关。急诊手术术前准备相对不充分、开放性伤口所占比例较高,伤口存在一定的污染,使术后感染风险显著提高。一般情况下随着手术时间延长手术部位组织损伤加重,不利于术后恢复,伤口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延长也使得感染机会相对增加。化脓部位手术为III类手术切口,其术后感染危险度明显高于无菌的I类手术切口。手术切口的分类级别或许不能决定,但术中做好周围组织的保护能够明显减小感染因素扩散,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要合理:

  因广泛用药产生客观费用、严重的药物副作用、有耐药菌株发生危险,清洁手术不主张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三类手术切口、预计手术时间较长的可预防性全身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应在切皮前30分钟至2小时内使用,静脉制剂快速给药保证皮下组织中药物浓度在切皮时达到有效抗菌浓度;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手术中失血多于1500ml,可以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及手术时间长短,再给予1-2个剂量的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很多临床调查研究都发现夏秋季手术术后感染风险比冬春季节高,尤其是夏季手术术后感染与其他季节存在统计学差异,目前的解释多为夏季气候湿热,利于病原体增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加多,定植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的病原菌增多,手术打击下免疫力降低易发病原菌异位定植,生机会性感染增加。患者易出汗,不利于伤口愈合甚至引发污染伤口,引起红肿继发感染。可提前使用抗生素或适当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用以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围术期应重视原发基础疾病、年龄、手术季节、手术性质、切口暴露时间、围术期用药等因素对患者预后康复的影响,术前调整患者体质量指数、缩短备皮至手术时间、改善病房条件、提高手术操作者业务水平,可有效降低普外科无菌手术术后感染风险,控制术后感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证前期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