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维生素可不是你想补就能补的
来源:新余市人民医院 作者:新余市人民医院 编辑:新余市人民医院 时间:2021-02-08 11:15:32 浏览:425
维生素是维持生命必需的营养素之一,也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必需物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保健意识的增强,加之通讯媒体对维生素的吹捧,不少人认为维生素对身体有益无害而长期或过量服用,殊不知,滥用维生素亦危害健康。
哪些人需要补充维生素? 1、因患有原发疾病引起维生素缺乏的人群,如: ●长期患疟疾的人容易导致叶酸缺乏,需要补充叶酸(维生素B9)。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缺乏容易缺乏维生素C,需补充维生素C。 ●患有严重肝病的患者,因维生素K的合成障碍,应补充维生素K。 ●因肝胆疾病、胃液分泌不足、肠瘘、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腹泻等导致维生素吸收障碍。 ●长期患消耗性疾病或食欲缺乏、吞咽困难、牙病,导致维生素缺乏的患者,均应适当补充维生素。 2、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导致维生素缺乏的人群,如: ●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肠道细菌受抑制使维生素K的合成减少,应补充维生素K。 ●长期服用异烟肼的患者,因异烟肼的不良反应,容易导致维生素B6缺乏,应补充维生素B6。服用液状石蜡会减少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并促进排泄,应适当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3、摄入不足或需要量增加的人群: ●长期吃素的人由于不吃动物类食品,容易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B12。 ●妊娠妇女由于母体与胎儿组织快速生长,叶酸转换增加并且缺乏维生素B6,应该每日补充。 服用维生素应注意什么? 1、维生素宜饭后服用。 叶酸,维生素B、C等水溶性的维生素,主要在小肠吸收。如果饭前空腹服用,水溶性维生素很快通过胃,进入小肠而被吸收。水溶性维生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很快,致使其不能完全被人体利用,一部分就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如果饭后服用,由于胃肠中有食物,使维生素缓慢通过小肠,吸收较慢,能够使维生素全部被人体利用。 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必须溶于脂肪类食物中才能被吸收。如果空腹服用,大部分脂溶性维生素不能溶解,导致大部分维生素不能被吸收。如果饭后服用,食物中的脂肪会使维生素溶解充分,从而更好地被吸收利用。 2、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维生素C会破坏维生素B12,同时还会增加铁剂的吸收量。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及阿司匹林等酶促药物会促进叶酸的排泄。 ●维生素B6可消除左旋多巴的治疗作用。 ●维生素C和维生素B1与氨茶碱、口服避孕药同服降低药效。 如果您在同时服用以上药物,再补充维生素时就请注意了哦! 滥用维生素的危害 维生素A: 机体需要维生素A的量随年龄而异,婴幼儿对维生素A过多较成人更为敏感,婴幼儿平均每日摄入3-10万单位,2-6月即可引起慢性中毒。慢性中毒者50%颅压升高,有时伴皮肤及毛发改变,肌肉、骨骼系统疼痛及疲劳。每日用维生素A300万单位,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急性精神症状,伴脑电图明显改变,脑脊液也有改变。如连续应用两年以上,亦可引起脂肪肝。 维生素D: 过量的主要危害是血钙过多,早期征兆主要包括痢疾或者便秘,头痛,没有食欲,头昏眼花,走路困难,肌肉骨头疼痛,以及心律不齐等。晚期症状包括发痒,肾形矿脉功能下降,骨质疏松症,体重下降,肌肉和软组织石灰化等,比佝偻病的危害更大。 维生素E: 滥用可引起下列疾病,如血栓形成、肺栓塞、高血压、男性乳房发育及乳腺肿瘤;并可引起阴道出血、头痛、眩晕、恶心、腹泻及肠绞痛、肌无力及肌病、视力改变、低血糖、心绞痛加重、生殖功能紊乱;还可引起免疫功能和内分泌代谢改变,血清甘油三脂及胆固醇浓度增高等。大剂量应用维生素E,可致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等症状。 维生素K: 长期应用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诱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并能引起高尿酸血症。维生素K与血浆蛋白结合力较强,使新生儿(葡萄糖醛酸酶缺乏)血中的胆红质游离,造成致死性脑核性黄疸。此外,经常肌注维生素K1可引起臀部硬皮病样皮下组织炎。 B族维生素: 滥用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无力、心前区疼痛、心悸、呼吸困难、上腹痛、呕吐、瘙痒等,甚至过敏性休克。过量服用维生素B1,可致头痛、烦躁、心律失常、浮肿和神经衰弱,甚至大量出血。妊娠期大量应用维生素B6可致新生儿维生素B6依赖综合征。每日应用维生素B6 2~6克,持续几个月,可引起严重神经感觉异常、进行性步态不稳至足麻木、手不灵活,停药后可缓解,但仍软弱无力。 维生素C: 大剂量服用可致泌尿系结石、血液代谢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应用大量维生素C,可使血清胆固醇升高。健康人如长期应用维生素C,其体内维生素C含量反而减少,因大量维生素C改变了体内维生素C的调节机制,使之加速分解和排泄所致。口服大量维C还可破坏血清中及体内贮存的维生素B12。 因此,维生素虽好,切记不可滥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