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沉默的杀手” 但可防可控
——市人民医院专家谈糖尿病的预防诊治
11月14日为是世界糖尿病日(WDD),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口号为“糖尿病:保护我们的未来”。作为一种不可根治的慢性疾病,几乎所有的糖尿病并发症都不可逆转。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不但增速日渐加快,而且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为提高广大市民对糖尿病的认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日前,新余日报派出两路记者采访了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深入解读合理饮食、运动、药物以及自我检测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意义。
糖尿病是“沉默的杀手”但可防可控
记者 谢丹
近日, 今年49岁的某机关职工林某因糖尿病住进市人民医院,目前他的下肢肌肉已经萎缩,只能靠轮椅行走。他的主治医生告诉记者,4年前他就被诊断为糖尿病,但期间没有正确认识疾病严重性,也没有积极配合医院制定饮食、运 动、药物等治疗方案,生病期间没有改变之前的生活习惯,才导致现在的后果。
在国外,人们把糖尿病别名为“沉默的杀手”。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谢葆琳说,糖尿病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导致心、眼、肾、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病虽可怕,但可防可控。
糖尿病的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发病覆盖全部人群,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发病率与遗传背景和生活习惯相关。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糖尿病并发症,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由糖尿病病变转变而来,后果相当严重。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谢葆琳认为,目前糖尿病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能做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当的运动可以早期预防,可以延缓和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也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健康和延长人的寿命,并减轻经济负担。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需要糖尿病教育、合理饮食、运动疗法、药物治疗以及自我监测这五大驾马车同时进行。
科学控制饮食也能吃饱吃好
记者 胡蒋霞
市民刘女士自从诊断出糖尿病后,觉得自己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现在是这个不让吃,那个不让碰的,真让人郁闷”。谢葆琳医师在工作中发现,不少患者对饮食控制有抵触心理,并存在诸多误区。
持之以恒的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有效治疗的前提。谢医生说饮食控制最重要的是总量控制,少吃多餐。很多患者认为饮食控制会降低生活质量,实际上,合理饮食不等于单调无味的饮食。患者可根据自身体重、劳动强度,在医师的指导下计算出每天最佳的饮食总热量,依据总热量来进行营养分配。
简单来说,糖尿病饮食要诀是:每天总量要量化,营养搭配合理化,食物种类多样化,烹调过程清淡化。糖尿病饮食治疗还有三步曲:第一步是确立每日饮食的总热量,第二步是确定各营养要素的比例,第三步是合理热量分配。将肉蛋奶、蔬菜、水果、主食进行合理搭配,不仅对身体有好处,也不会降低生活质量。
谢医师特别强调,少食多餐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饮食习惯,一日至少三餐,定时定量,宁可多餐,也不要每餐吃得太多。倘若担心控制饮食吃不饱,可以选则饭前喝汤、多吃蔬菜来增加饱腹感。
运动的最佳时间段是傍晚时分
记者 胡蒋霞
医生常常会对患者说:“管好你的嘴,迈开你的腿。”饮食控制得当,运动也很关键。运动不足将很难见效,运动过度则可能带来低血糖、低血压,诱发心脏病、骨关节损伤。那么,如何运动才是最合适的呢?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黄清梅。据黄医师介绍,运动的原则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和场地。有的患者喜欢大清早空腹到公园做运动,这并不妥当,早上的空气中颗粒尘较多,且气温偏低,空腹可能导致低血糖,所以清早运动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运动的最佳时间段是傍晚时分。选择运动方式时,必须考虑到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可能的突发状况,以选择适量的、全身性的、温和的有氧运动为宜,比如散步、慢跑、自行车、羽毛球、跳舞等项目。如果骨关节不适合户外运动,患者也可以在家中做简单的踮脚、拉伸运动,比如:平躺伸腿就可以避免对膝关节造成压力。
黄医师碰到过不少由于运动不当而送进医院急救的案例。她说,运动开始前,应该进行适量的热身运动,如抻抻腿、拉拉胯,增加全身的柔韧性,为较大运动量做准备。运动过后,应进行放松整理活动,使心率和血压慢慢下降,尤其是有神经病变的患者,如果突然停止运动,可引起血压急剧下降而造成头晕,甚至发生晕厥。运动时最好随身带上一点食物,如糖果和饮用水,以便在发生低血糖症或口渴时进食。
患者自我监测存误区
记者 谢丹
最近,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生张萌在门诊看病时,发现一个糖尿病患者在家里自我监测的血糖值居然与在医院测量的数据相差10倍,这让她倒抽一口气。经过再一次检测,张萌判定患者血糖仪使用操作不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
张萌说,自我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常常存在几大误区。
误区一:血糖高低只用家用血糖仪。家用血糖仪是在指尖采血,测的是毛细血糖。这种监测有一定局限性,当血糖超过13.3或低于1.1时,血糖仪就不能显示数字,这时就不能用血糖仪测血糖,而是要尽快到医院取静脉血进行检测,必要时还要查酮体,及时进行治疗。
误区二:忽略餐后血糖的监测。很多患者仅仅习惯于空腹血糖的检测,而忽略餐后两小时的血糖监测。据张萌介绍,其实餐后血糖对于早期糖尿病的诊断意义更大。
误区三:不定期测糖化血化蛋白。医生能根据糖化血红蛋白化验结果判断患者的保健方案是否有效。
误区四:不注意护脚。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足部保养,经常洗脚,注意保持足部及脚趾间的干燥。张萌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脚部有感染、磨损、水泡等,要及时和医生联系及时处理。
禁忌上次漏掉的药下次补
记者 谢丹
来自姚圩镇的蒋女士患有糖尿病将近10年,这些年她一直靠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平衡。虽然,她家地处偏远,但她坚持做了定期到医院复查拿药。
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简小金非常支持蒋女士的做法。他说,药物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药物的使用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来定的,不能乱用药,擅自加药、停药。很多患者想快点把血糖降下来,擅自联合用药和超剂量服用;还有些患者感觉血糖已得到控制,所以擅自停药。他提醒患者,超剂量服药不但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容易引发低血糖,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在使用药物后症状得到减轻或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该继续用药维持,否则它极有可能卷土重来。
服药时间和方法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来进行。口服降糖药有很多严格的规定。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还要禁忌上次漏掉的药下次补。有些老年患者会出现漏服的现象,简小金特别提醒,即使漏服也不能在下一次服药时加倍剂量服用,加倍服用药物,药效也会成倍增加,而药效过强也可能会引发低血糖,而低血糖是一种比高血糖还危险的情况。
除了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还可以使用胰岛素。但很多患者认为,使用胰岛素说明病情更严重,这是一个误区。通过外源注射补充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是一种最生理的疗法,不会有任何毒性,也不会有依赖性。(本文载于2012年11月14日《新余晚报》第2版 江小兵编辑)